赫鲁晓夫农业机械化(赫鲁晓夫改革的农业措施)
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实施了垦荒政策,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尤其是种植玉米。 这一措施在初期似乎缓解了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因为新开垦的土地带来了较高的产量。 然而,由于垦荒政策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环境的破坏。
2、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在初期明显改善了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最终由于不合理的垦荒导致环境破坏使粮食减产。玉米不适合当地气候而导致产量低下甚至有些地方颗粒无收。使苏联又陷入粮食短缺之中。导致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赫鲁晓夫也因此黯然下台。
3、采取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控制农业,强迫农民入公社。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1932年-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体化完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4、第三,农庄没有足够数量的、经过正规训练而能有效使用农业机器的技术员。过去在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他们当中的驾驶员有一半离开了农业岗位。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5、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重工业的优先地位导致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衡,苏联政府和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通过措施进行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努力未能有效解决问题。
重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石。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重工业的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建设,包括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生产能力,也为后续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之一。
苏联努力发展重工业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一些东欧以及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对,你说的对,苏联是重工业,轻工业少。不过苏联那时候也有轻工业,但轻工业不能给国家带来重利益,才走上的重工业发展。1914年,苏联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首先,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苏联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重工业的过度发展使得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种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次,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民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国情:在国内工业落后、经济实力不强。而在国外,苏联则十分现实地时刻面对着资本主义列强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实际上对苏联来讲,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就是这类战争)。因此,苏联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强大的工业,尤其是迅速增强国防能力。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 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治方面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农业方面 种植玉米运动,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